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一、概況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淵源于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上海硅酸鹽所緊密圍繞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上??苿撝行慕ㄔO,圍繞先進制造、能源、信息、環境與健康、國防工業等重點應用領域,聚焦“三重大產出”,在基礎與前瞻性研究、高技術研究、產業化關鍵技術與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建設以及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年來,累計取得科技成果近1200項,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等省部級以上各類科技獎項426項,其中國家發明獎3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歷年來申報專利3878項,批準專利2159項(截至2020年底)。
上海硅酸鹽所獨立建所以來,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包括周仁、嚴東生、殷之文、郭景坤、丁傳賢、江東亮、施劍林、董紹明等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大批新一代科技領軍人才。上海硅酸鹽所是國內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首批建立了博士后流動站,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知識創新工程以來,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不斷完善綜合素質培養與評價制度,深入推進國內外聯合培養機制,建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培育計劃,研究生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向國家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上海硅酸鹽所學科方向是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領域覆蓋了高性能結構陶瓷、功能陶瓷、透明陶瓷、陶瓷基復合材料、人工晶體、無機涂層、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古陶瓷以及先進無機材料性能檢測與表征等,是國內該領域科學研究單位中門類最為齊全的研究所。主辦發行的《無機材料學報》已進入核心學術期刊,連續多年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與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計算材料學(英文)》)是中國首個“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被SCI、DOAJ、Scopus等收錄,2019年SCI影響因子9.341,在國際材料-綜合類314種期刊中名列第30,進入前10%。
二、主要研究領域
1、基礎研究:以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玻璃、無機涂層、生物材料、介孔與納米材料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化學、物理學、電子學、生物學等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在先進無機材料的設計與計算科學、制備科學以及應用研究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前瞻性、原創性和開拓性探索,為先進無機材料工程化研究和產業化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儲備。
2、能源技術:以能量轉換、能量貯存、節能關鍵材料和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重點開展鈉硫電池儲能技術、太陽能發電技術、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熱電轉換技術以及高效節能金鹵燈等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創新型研究成果。
3、環境友好:開展納米介孔催化劑材料、納米光催化材料、建筑用節能玻璃材料以及尾氣排放凈化用蜂窩陶瓷技術等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工作,以解決節能減排相關新材料研究及工藝技術研發等熱點問題。
4、人體健康:開展納米生物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與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生物活性涂層技術及醫用植入材料、醫用光纖材料等研究與開發,為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高效和安全的生物醫用材料和醫療新技術提供科學基礎。
5信息功能:開展電容器陶瓷、壓電陶瓷、鐵電陶瓷、透明陶瓷、熱釋電陶瓷、半導體陶瓷、電致伸縮陶瓷、快離子導體陶瓷、堇青石陶瓷、超導陶瓷、微波介質陶瓷等高性能陶瓷的研究,并結合面向新興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高性能功能陶瓷及元件,開展相關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成套技術開發、工程化研究和示范性生產。
6、航天航空:開展各類保護涂層、功能涂層、透波材料、大尺寸光學部件、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研究以及空間晶體生長實驗研究,以滿足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的迫切需求。
7、古陶瓷:開創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國古陶瓷之先河,并一直在該研究領域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2008年2月,由國家文物局批準,在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設立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卣涎芯抠Y源,制定古陶瓷檢測規范,解決古陶瓷研究和硅酸鹽類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8、材料分析表征:主要從事無機材料表征和檢測及其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等。先后通過了國家級計量認證、ISO9001質量認證和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實驗室認可。
三、研究生教育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是國內第一批研究生招生單位,文革前招收28名研究生,目前一共累計招收約3200余名研究生。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二個一級學科和材料與化工全日制專業學位,在崗導師154名,其中博導84名,在學研究生51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42名。研究所計劃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80名,博士研究生70名左右。
上海硅酸鹽所建立了碩士研究生精品課程數據庫,更好的指導學生選擇課程,為科研工作奠定基礎知識。為使研究生在進入實驗室的同時掌握相關知識技能,開設了《先進無機材料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課程。年末對全體研究生進行考核,檢閱研究生的學習、科研進展,促進研究生工作,同時進行業務指導;考核結果也成為下年度的優秀助學金的評定依據。
上海硅酸鹽所每年實施《研究生科技創新成果培育計劃》,為培育對象提供經費資助,支持參加國際學術活動。每學期舉辦研究生英語學術交流報告會,提高研究生英語學術交流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組織開展各類提升創新能力講座,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英文科技論文寫作能力。
上海硅酸鹽所積極組織、推薦各類評優項目,取得良好成績,有效促進研究生評優質量的提升。獲得獎項有: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和優秀導師獎;寶鋼優秀學生獎;必和必拓獎學金;中國科學院科學與社會實踐資助專項(創新研究類);中國科學院科學與社會實踐資助專項(社會實踐類);嚴東生獎學金;國家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標兵和優秀畢業生以及北京市優秀畢業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等。
上海硅酸鹽所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隨著我所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強,出國交流的研究生不斷增加,每年都有二十多名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十多名研究生到國外進行聯合培養,同時,我所每年組織出國經驗交流座談會,為有意出國深造和參加國際會議的研究生提供非常有意義的經驗。
上海硅酸鹽所為促進研究生就業提供各類招聘信息,組織企業、單位就業宣講活動,發布招聘會、附近高校就業宣講信息,組織已就業同學回所介紹經驗。每年畢業生都全部落實畢業去向,近三年畢業生中:企業占43%,轉博占20%,科研院所和事業單位占12%,博士后占13%,出國占5%,高校占7%。
上海硅酸鹽所為在學研究生建有配套良好的學習、體育、文娛、生活設施和研究生公寓;設立國家助學金、等級獎學金和助研津貼,碩士生月收入3000~5000元,博士生月收入4000~7000元,還可以申請多種冠名獎學金。
上海硅酸鹽所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和寬松的學科環境,是從事科學研究的理想選擇。
上海硅酸鹽所熱忱歡迎優秀有志學子報考,歡迎物理、化學、材料、能源、生物等相關學科或其他交叉學科的考生報考,共同為我國的材料科學事業做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22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一、培養目標
我所招收的學術型博士學位研究生,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愛國守法,在本學科領域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及相關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學研究和專門技術等方面做出創造性成果的高級專門人才。專業型博士學位研究生,旨在培養滿足國家科技創新需求,能夠在科學實踐中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創新工程建設方法,具備組織實施高精尖科技創新工程的能力,能夠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專業型領軍人才。
二、報考條件及要求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22年普通招考進行“申請-考核”制。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考生不納入“申請-考核”制試點,只能以一般的普通招考方式報名,參加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統一考試。
境外留學人員應獲得碩士學位,并經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進行碩士學位認證后方可報考。
(一)報考我所普通招考的博士學位研究生,需滿足下列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愿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3.考生的學位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已獲得國家承認的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員;
(2)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碩士畢業生(能在博士入學報到時間前取得碩士學位,即2022年9月1日前須獲得碩士學位證);
(3)碩士學位同等學力人員;
其中碩士學位同等學力人員是指:
①獲得國家承認的學士學位滿6年(從獲得學士學位到博士生入學之日),達到與碩士學位同等學力。獲得本科畢業證但未獲得學士學位證者不予認可。
②國家承認學歷的碩士研究生結業生(報名時已取得碩士結業證書且必須已獲得學士學位)。
③報名時已取得國家承認學歷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但尚未取得碩士學位的人員。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我所規定的體檢要求。
5.有至少兩名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的書面推薦意見。
6.持境外大學碩士學位證書者,須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提交認證報告。境外在讀尚未獲得碩士學位的考生須提供就讀學校出具的在學證明(寫明預計獲碩士學位時間)。若被錄取,在報到時須提供碩士學位證書和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報告,否則不予報到注冊。
(二)同等學力人員報考,除符合上述有關要求外,還應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已取得報考專業6門及以上碩士研究生主干課程的合格成績(由教務部門出具成績證明或成績通知單)。
2.已在公開出版的核心學術期刊發表過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學術論文2篇(第一作者);或獲得過與報考專業相關的省部級或以上科研成果獎(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過省部級或以上科研課題。
3.符合所報考的培養單位規定的其它條件。
(三)應屆碩士畢業生,最遲須在2022年9月1日前取得碩士學位。
通過全國統招統考錄取的雙證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可按應屆畢業生以普通招考方式正常報名參加我所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但最遲須在2022年9月1日前取得碩士學位。
單證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須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后方可正常報名并參加我所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四)我所招收“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該專項計劃堅持“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原則和“自愿報考、統一考試、單獨劃線、擇優錄取”的招生原則。主要面向少數民族考生。報考該專項計劃的考生,除了需具備上述第(一)款中各項條件外,還須符合教育部關于2022年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報名考生的具體要求。
1.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民教處(高教處)審核同意報考。
2.保證畢業后按定向協議到定向單位或地區就業。其中,在職考生派遣回原工作單位;畢業離所時仍未就業的非在職考生派遣回定向省份畢業生就業工作主管部門。
3.我所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碩士研究生不得以碩博連讀方式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含普通博士計劃和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不得以碩士應屆生身份報考我所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但在征得定向單位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門書面同意后(在職考生還須征得工作單位書面同意)可以在畢業時作為應屆碩士畢業生參加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招考,經初試和復試考核合格擬錄取后須重新簽訂三方協議方可發放錄取通知書,博士畢業后須按協議規定回定向省份就業。
(五)在高校取得推薦免試資格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可以按直接攻博方式錄取為博士研究生(簡稱為直博生),具體錄取條件由各相關培養單位確定。已被確定接收的直博生,必須參加全國推薦免試研究生網上報名,無需參加博士招生網報。
(六)本所優秀在學碩士生報考碩博連讀轉博的,按所里具體要求報考。
(七)本科畢業于國科大且參加1+4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計劃的考生,按照簽署的培養協議進行博士招生網上報名并參加相關培養單位的考核或考試。
(八)下列情況的考生報考時須征得定向培養單位的書面同意:
1.現為委托培養或定向培養的應屆畢業碩士生。
2.原為委托培養或定向培養的碩士生,現正在履行合同服務期的在職人員考生。
3.擬報考定向培養的考生。
(九)有特殊原因不能保證全脫產學習的考生,應在報考和復試時向報考的培養單位和導師進行如實說明,并按照報考的培養單位相關要求執行。如不能按照培養單位和導師要求保證學習時間的,不予錄取。
(十)現役軍人考生,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規定辦理報考手續。
(十一)由于“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因此在網報前,考生要與擬報考的導師進行充分的溝通。在整個博士招錄過程中,若導師認為本人不適合指導某學生,導師有不錄取該學生的權利。
三、報名時間、方式及報名手續
所有考生必須參加中國科學院大學網上報名。
1.網上報名時間:
春季入學博士生網報時間:2021年10月20日-10月31日,全天受理。本次網報只有碩博連讀轉博考核報名(生源范圍為第五學期本所在學碩士生,即2019年秋季入學碩士生),沒有普通招考的招生方式。逾期不再受理補報。
秋季入學博士生網報時間:2021年12月12日-2021年12月31日,全天受理。本次網報為普通招考招生方式。逾期不再受理補報。
2.網上報名方式:
請考生登陸中國科學院大學招生信息網(http://admission.ucas.ac.cn),點擊“博士報名”,根據自己的情況分別選擇“普通招考”、“碩轉博”兩種類別之一進入相應的報名系統中,進行考生注冊。其中少數民族骨干計劃考生在“普通招考”類別中報名,進入系統后在考試方式欄中選擇“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報名專業及導師先選報我所三個專業下設的僅供少數民族骨干計劃考生報考的研究方向和導師(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報考施劍林老師,材料學報考董紹明老師,物理化學報考陳立東老師)。網上報名時請務必仔細閱讀系統中的“網報公告”,凡未按公告要求報名、網報信息誤填、錯填或填報虛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3.網上報名成功后,報考“普通招考”類別的考生應在2021年12月31日前(已寄出郵戳為準)向我所招生部門提交下列書面材料(請按照下面順序整理后直接交到我所研究生部或快遞至我所研究生部,不要裝訂成冊):
(1)網上報名系統生成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考登記表打印件,“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在報考導師后面注明實際報考導師姓名,待入學后更換至實際報考導師名下;
(2)《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申請表》(見附件,原件和其他材料一起提交,同時電子版以本人姓名+博士申請表命名后發到郵箱yanjingyi@mail.sic.ac.cn) ;
(3)有效居民身份證復印件;
(4)2名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的專家推薦書(見附件),其中1名應為報考學生的碩士生導師;如碩士生導師不是教授,除提供碩士生導師推薦信以外,還需提供2名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的專家推薦書(由推薦專家填寫后交由考生和其他材料一起寄送);
(5)政治審查表(見附件);
(6)碩士課程成績單和碩士學位證書復印件(應屆畢業生提供學生證復印件);
(7)獲得境外學歷人員須提交境外教育機構頒發的學歷證書復印件和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進行碩士學位認證報告復印件(應屆畢業生提供在學證明,寫明預計獲碩士學位時間,并在報到前查驗學歷證書和認證報告的原件和補交復印件);
(8)報名費貳佰元,掃描附件二維碼繳費截圖打印,請務必備注:真實姓名+博士報名費,否則無法核實信息,報名費收到后概不退還;
(9)所取得科研成果證明材料,需提供發表學術論文全文、專利申請或授權通知書(須有本人姓名頁)、校級以上獲獎證書復印件等。
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考生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還須提交由原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民教處(高教處)審核蓋章的《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記表》(空表可從中國科學院大學招生信息網“博士招生”欄目的“資料下載”區下載)。
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還應按本簡章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提交其它有關材料。
碩博連讀轉博的考生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向我所研究生部提交網上報名系統生成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考登記表打印件,以及我所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直博生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向我所提交其要求的其它材料。
4.我所招生部門對考生的報名材料進行審查后,向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發放準考證。準考證是考生參加初試和復試的重要憑證,請考生一定要妥善保管直至錄取結束。在復試階段將對報考資格進行復查,凡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將不予錄取,相關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5. 網上報名時,考生應務必認真填寫并仔細核對本人的姓名、性別、民族、身份證號和報考類別等重要信息。報考信息和錄取信息上報后一律不得更改相關信息,我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也不再受理修改信息的申請。
四、普通招考考試方式及時間安排
普通招考進行“申請-考核”制。
形式審核:招生領導小組指定的招生工作人員對考生的報考資格進行審核,包括對報考材料進行真實性、完備性、規范性等方面審核。
學術審核:由招生領導小組組織相關學科專家組成專家組對考生的報考材料進行學術審核。審核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淘汰率。
考核:分為筆試和面試考核兩個環節。
筆試主要考核考生的專業基礎和能力。筆試科目為一門,報考專業為材料物理與化學和材料學的考試科目為:固體物理;報考專業為物理化學的考試科目為:物理化學;每門科目的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為100分。筆試成績不及格(百分制成績低于60分)者,不得擬錄取。
面試考核分為業務能力考核和英語考核。業務能力考核考生須準備PPT報告,專家組進行提問和答辯。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個人基本情況、碩士期間學習和科研情況、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博士期間研究計劃等。英語考核主要考察考生運用外語知識與技能進行口頭交際的能力。以文獻閱讀翻譯、英文對話方式進行,考核專家按百分制給每位考生的業務能力考核和英語考核分別進行量化打分。
擬錄取成績以面試成績為準,筆試成績不占比例。
2.考核時間:以我所通知為準。
3.同等學力考生除了必須參加政治理論課筆試外(在初試時進行),還必須加試所報考專業的兩門碩士主干課程。加試科目不得與初試科目相同,加試方式為閉卷筆試,每門加試科目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為100分。加試的科目名稱和測試范圍以及具體時間、地點等,由我所事先通知相關考生。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考生不納入“申請-考核”制試點,只能以一般的普通招考方式報名,參加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統一考試。外國語初試時間:2022年4月09日上午8:30-11:30,專業課以我所通知為準。
五、體格檢查
體檢由考生在復試前在當地二級甲等以上醫院進行,復試報到交體檢結果。體檢標準按照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聯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教學〔2003〕3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衛生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入學和就業體檢項目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入學和就業權利的通知》(人社部發〔2010〕12號)以及《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教學廳〔2010〕2號)要求進行,我所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體檢要求。新生入學后需進行體檢復查。
六、錄取和入學注冊
1.我所根據下達的招生計劃、考生的筆試成績、面試成績、思想政治表現以及身體健康狀況,擇優確定錄取名單。2022年計劃錄取普通招考博士生8-10名左右,政審或體檢不合格的考生不予錄取。
2.錄取類別為“定向”的考生,在錄取前須簽署三方定向培養協議。錄取數據上報后不得變更錄取類別。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全部屬于定向培養。
3.被錄取的考生應在我所規定的時間內報到注冊。任何考生均不得以保留入學資格等方式延期入學。如確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報到者,須提供有關證明,且應以書面形式向錄取單位請假,經批準后請假方為有效。未經請假或請假未獲批準逾期兩周不報到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4.被錄取的應屆碩士畢業生,應在入學報到時出具碩士學位證書原件。未獲得碩士學位者或不能提供碩士學位證書原件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5. 應屆本科畢業生推薦免試錄取為直博生的,應在入學報到時出具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原件。未獲得本科畢業證書或學士學位者,或者不能提供本科畢業證書或學士學位證書原件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七、收費及待遇
我所2022年度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將按照國家規定進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改革,對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和住宿費,學費及住宿費在國家有關部門核定的范圍內收?。?/span>
國家計劃內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學費標準為:10000元/年/生,按學年收取。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的收費標準同上。
碩博連讀轉博考生經考核錄取為博士入學時,按博士身份繳納學費。
直博生入學時即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繳納學費并享受相關待遇。
同時,我所將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提高優秀在學研究生的獎助力度。學習科研表現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國家、中科院、研究所設立的各類獎學金。目前,我所招收的國家計劃學歷研究生獎助學金的設置為六個類別,包括國家助學金(覆蓋所有學生)、國家獎學金、中科院獎學金、高額的國科大學業獎學金(覆蓋所有學生)、研究所等級獎學金(覆蓋所有學生)、助研崗位津貼(覆蓋所有學生)。
八、學習年限
國科大招收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學習形式主要為全日制。
1.普通招考博士生學制為3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6年;
2.通過碩博連讀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碩士階段在內修讀年限一般為5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8年;
3.通過直接攻博方式招收的直博生,學制一般為5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8年。
九、違紀處罰
對于考生申報虛假材料、考試作弊及其他違反招生規定的行為,按教育部制定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及相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
十、就業
非定向博士生畢業后在國家的就業政策指導下“雙向選擇”就業;定向培養的博士生畢業時按定向協議到定向單位就業。
十一、其它
1.考生因報考研究生與原所在單位或委培、定向及服務合同單位產生的糾紛由考生自行處理。若因上述問題使招生單位無法調取考生檔案,造成考生不能復試或無法被錄取的后果,招生單位不承擔責任。
2.碩博連讀生、直博生的考核和錄取,由我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
3.考生可通過中國科學院大學招生信息網(http://admission.ucas.ac.cn) 和我所網站查閱我所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或直接聯系我所咨詢報考事宜。
4.本簡章如有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部新出臺的招生政策(含相關時間節點)不符的事項,以上級單位新政策為準。
2022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僅供參考)
序號
|
導師
|
學科專業、研究方向
|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
01
|
施劍林
|
無機納米復合材料、低維納米材料
|
02
|
陳立東
|
新型熱電轉換材料
|
03
|
董顯林
|
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
|
04
|
溫兆銀
|
新能源材料及鋰電池研究
|
05
|
朱英杰
|
納米生物材料;新型耐火紙
|
06
|
黃富強
|
新能源化合物與新奇物性探索;先進納米制備與能源和環保應用
|
07
|
陳航榕
|
智能響應納米生物材料;能量轉化納米催化材料
|
08
|
王現英
|
電催化材料、氫能材料及器件
|
09
|
李國榮
|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微器件研究
|
10
|
王文中
|
納米催化材料,環境凈化材料,太陽能轉化材料
|
11
|
孫靜
|
MOF、COF材料的結構設計與新性能發現
|
12
|
張文清
|
能源轉換與輸運物理;熱電材料物理;計算材料科學
|
13
|
王根水
|
無機功能材料與器件
|
14
|
許鈁鈁
|
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的透射電鏡研究
|
15
|
劉志甫
|
高性能陶瓷電介質材料與器件;功能器件集成新技術探索
|
16
|
劉宇
|
化學儲能電池及相關新型能量轉換材料與器件
|
17
|
王東
|
環境友好型功能材料及器件
|
18
|
楊勇
|
陶瓷增材制造科學,用于能源/環境的半導體/貴金屬納米材料與傳感器件
|
19
|
史迅
|
熱電能量轉換材料與無機塑性半導體
|
20
|
楊建華
|
能源材料與儲能技術的研究
|
21
|
曾華榮
|
納米功能表征及應用研究
|
22
|
劉建軍
|
計算電化學與電池材料設計;納米催化材料設計
|
23
|
何夕云
|
透明功能陶瓷與器件:電-光陶瓷、微波鐵氧體研制與器件
|
24
|
李馳麟
|
新型儲能電池體系和材料
|
25
|
李江
|
光功能透明陶瓷(激光陶瓷、閃爍陶瓷、磁光陶瓷、熒光陶瓷等)
|
26
|
張濤
|
新能源電池材料及其界面物理與化學
|
27
|
俞大鵬
|
新型納米能源材料的制備、顯微結構表征及應用
|
28
|
王家成
|
電催化能源材料設計與機理研究
|
29
|
易志國
|
光電新能源材料和智能器件
|
30
|
華子樂
|
納米材料與納米催化
|
31
|
汪正
|
3D打印材料及精密制造,新型無機材料制備及表征,環境分析化學
|
32
|
梁瑞虹
|
新型壓電材料與器件,無機有機壓電復合材料,壓電薄膜材料
|
33
|
張玲霞
|
納米光(電)催化材料;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環境催化材料
|
34
|
孫宜陽
|
基于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新能源材料設計
|
35
|
楊松旺
|
鈣鈦礦、染料/量子點敏化等新型太陽能電池研究,鈣鈦礦發光與探測器件
|
36
|
秦鵬
|
光電轉換、存儲材料與器件;電(光)致發光材料與器件
|
37
|
吳相偉
|
新型能量轉換材料及安全儲能應用
|
38
|
謝曉峰
|
碳吸附與轉換關鍵材料
|
39
|
施劍林
|
無機納米復合材料、低維納米材料
|
僅供“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報考
|
40
|
董顯林
|
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為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代招)
|
41
|
劉宣勇
|
生物材料表面與界面(為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代招)
|
42
|
陳航榕
|
功能納米生物/催化材料合成化學與性能優化(為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代招)
|
43
|
王文中
|
能源和環境催化材料(為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代招)
|
44
|
王根水
|
功能陶瓷材料與器件(為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代招)
|
45
|
劉建軍
|
電化學儲能材料設計(為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代招)
|
46
|
張玲霞
|
納米光(電)催化與環境催化材料(為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代招)
|
080502 材料學
|
01
|
董紹明
|
陶瓷基復合材料設計、制備與評價,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基復合材料
|
02
|
宋力昕
|
特種無機涂層與薄膜材料制備及計算機模擬
|
03
|
黃政仁
|
面向工程應用的先進陶瓷材料制備科學和關鍵技術
|
04
|
王士維
|
透明陶瓷,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陶瓷成型
|
05
|
蘇良碧
|
激光晶體材料的研究;單晶光纖材料的研究
|
06
|
祝迎春
|
納米生物功能材料,環境與生物功能涂層材料
|
07
|
羅豪甦
|
人工晶體與壓電器件
|
08
|
任國浩
|
無機閃爍晶體
|
09
|
鄭學斌
|
生物醫用涂層材料、高溫腐蝕防護涂層材料
|
10
|
曾宇平
|
結構功能一體化高性能微波介質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
11
|
劉宣勇
|
生物醫用材料表面改性
|
12
|
卓尚軍
|
材料的高通量表征技術與應用
|
13
|
陶順衍
|
熱障涂層與耐磨抗蝕涂層
|
14
|
許桂生
|
功能晶體材料的生長與應用基礎研究
|
15
|
曾毅
|
無機涂層材料顯微結構表征
|
16
|
劉學建
|
氮化物基白色LED熒光材料的設計、制備和性能研究
|
17
|
吳成鐵
|
無機生物材料數字化制造
|
18
|
張景賢
|
高導熱陶瓷基板及HTCC器件的設計、制備和導熱機理研究
|
19
|
楊金山
|
復合材料功能化,納米材料宏觀有序化及其復合材料
|
20
|
曹韞真
|
功能薄膜材料的研究
|
21
|
李偉東
|
古陶瓷研究;硅酸鹽質文化遺產保護
|
22
|
武安華
|
超快光存儲晶體材料的研究
|
23
|
于云
|
低比值導電熱控涂層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
|
24
|
劉學超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自旋電子材料與器件
|
25
|
劉巖
|
高性能陶瓷連接技術開發與應用
|
26
|
吳云濤
|
輻射探測材料研究
|
27
|
朱鈺方
|
三維打印生物醫用材料用于組織修復與治療
|
28
|
林慧興
|
新型微波介質材料的設計、表征與應用
|
29
|
錢榮
|
半導體傳感理論與器件
|
30
|
章俞之
|
智能薄膜材料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材料空間環境效應研究
|
31
|
周國紅
|
透明陶瓷及發光材料;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
|
32
|
倪德偉
|
陶瓷基復合材料結構與功能一體化設計、制備與評價
|
33
|
丁棟舟
|
無機閃爍晶體發光機理與制備科學
|
34
|
毛小建
|
透明陶瓷制備及材料光學性能研究
|
35
|
楊莉萍
|
熔體熱物性測量研究、增材制造及相關熱物理研究、熱流傳感器研制與應用
|
36
|
董紹明
|
陶瓷基復合材料設計、制備與評價
|
僅供“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報考
|
070304 物理化學
|
01
|
施劍林
|
有機/無機雜化材料
|
02
|
董紹明
|
陶瓷基復合材料制備及服役中的物理化學過程和演變行為
|
03
|
陳立東
|
熱電能量轉換物理機制
|
04
|
宋力昕
|
特種無機涂層與薄膜材料制備及計算機模擬
|
05
|
黃政仁
|
面向工程應用的先進陶瓷材料制備科學和關鍵技術
|
06
|
董顯林
|
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
|
07
|
祝迎春
|
光電功能材料與生物電化學
|
08
|
溫兆銀
|
先進化學電源及其界面科學
|
09
|
王士維
|
透明陶瓷與發光
|
10
|
朱英杰
|
納米材料微波合成化學;無機納米纖維合成及應用
|
11
|
汪正
|
3D打印材料及精密制造,新型無機材料制備及表征,環境分析化學
|
12
|
黃富強
|
新能源化合物合成與新奇物性探索;納米材料制備與太陽能和先進儲能應用
|
13
|
王文中
|
催化材料,納米材料,無機材料化學
|
14
|
孫靜
|
柔性可穿戴電子材料與器件
|
15
|
鄭學斌
|
生物醫用涂層材料、高溫腐蝕防護涂層材料
|
16
|
李國榮
|
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壓電、透明鐵電及半導體陶瓷與器件
|
17
|
王現英
|
電催化材料、氫能材料及器件
|
18
|
張文清
|
界面與微結構;界面的新奇物理與化學性質探索
|
19
|
王根水
|
電介質物理
|
20
|
陳航榕
|
面向健康與能源領域的無機功能納米材料合成、優化與機制研究
|
21
|
許鈁鈁
|
材料的微觀作用機制
|
22
|
劉宣勇
|
醫用材料表面納米化及其生物學性能評價
|
23
|
陶順衍
|
熱力耦合條件下的涂層材料物理化學性能研究
|
24
|
劉宇
|
化學儲能機理及相關界面電化學研究
|
25
|
王東
|
環境振動能的收集
|
26
|
史迅
|
熱電能量轉換材料與無機塑性半導體
|
27
|
楊金山
|
復合材料功能化,納米材料宏觀有序化及其復合材料
|
28
|
曾宇平
|
結構功能一體化高性能微波介質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
29
|
張景賢
|
陶瓷材料的膠態成型、3D打印及精密制造的物理化學機制
|
30
|
吳成鐵
|
3D打印生物活性材料及腫瘤治療
|
31
|
劉建軍
|
化學儲能材料的物理與化學性質研究
|
32
|
卓尚軍
|
綠色分析化學技術與應用
|
33
|
楊勇
|
用于能源/環境的半導體/貴金屬納米材料與傳感器件
|
34
|
李馳麟
|
新型儲能材料的結構合成設計、電化學機制和納米離子學
|
35
|
羅豪甦
|
人工晶體與壓電器件
|
36
|
任國浩
|
無機閃爍晶體
|
37
|
許桂生
|
功能晶體材料的生長與應用基礎研究
|
38
|
曾毅
|
無機涂層材料顯微結構表征
|
39
|
劉學建
|
固態照明用無機發光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材料
|
40
|
蘇良碧
|
先進晶體生長技術與新材料探索
|
41
|
楊建華
|
能源材料與儲能技術的研究
|
42
|
曾華榮
|
納米壓電、鐵電、熱電顯微表征及應用研究
|
43
|
何夕云
|
透明功能陶瓷與器件:電-光陶瓷、微波鐵氧體研制與器件
|
44
|
張濤
|
新型儲能電池材料與器件
|
45
|
曹韞真
|
功能薄膜材料的研究
|
46
|
李江
|
光功能透明陶瓷的化學合成與物理機制
|
47
|
俞大鵬
|
新型納米能源材料的制備、顯微結構表征及應用
|
48
|
李偉東
|
古陶瓷研究;硅酸鹽質文化遺產保護
|
49
|
王家成
|
人工智能篩選能源材料
|
50
|
武安華
|
磁光晶體的超快存儲應用研究
|
51
|
于云
|
石墨烯/MXene基電極新材料的可控制備與性能研究,熱控涂層設計與制備
|
52
|
易志國
|
半導體光電化學與太陽能燃料
|
53
|
華子樂
|
無機多孔新材料與催化化學;碳一分子催化轉化
|
54
|
劉志甫
|
陶瓷電介質材料與器件服役特性
|
55
|
梁瑞虹
|
新型壓電材料與器件,無機有機壓電復合材料,壓電薄膜材料
|
56
|
劉學超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自旋電子材料與器件
|
57
|
劉巖
|
功能化玻璃封接材料的設計、制備及應用
|
58
|
張玲霞
|
納米光(電)催化、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環境催化過程的物理化學機制
|
59
|
孫宜陽
|
無機功能材料中的缺陷工程
|
60
|
吳云濤
|
輻射探測材料研究
|
61
|
朱鈺方
|
新型納米生物材料構建與疾病診療應用
|
62
|
林慧興
|
高性能電子封裝材料制備及應用
|
63
|
錢榮
|
質譜理論與新技術研究;儀器研制與應用
|
64
|
楊松旺
|
鈣鈦礦、染料/量子點敏化光電轉換器件,太陽能-燃料轉換系統
|
65
|
章俞之
|
薄膜材料的設計與光學和熱學性能
|
66
|
周國紅
|
透明陶瓷及發光材料;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
|
67
|
倪德偉
|
陶瓷基復合材料制備與應用中的物理化學過程
|
68
|
秦鵬
|
光電、電光轉換物理化學機制
|
69
|
丁棟舟
|
高性能無機閃爍晶體的設計與制備
|
70
|
毛小建
|
透明陶瓷制備及材料光學性能研究
|
71
|
吳相偉
|
新能源材料設計及電化學儲能機制
|
72
|
謝曉峰
|
碳吸附與轉換關鍵材料
|
73
|
楊莉萍
|
熔體熱物性測量研究、增材制造及相關熱物理研究、熱流傳感器研制與應用
|
74
|
陳立東
|
熱電能量轉換物理機制
|
僅供“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報考
|
0856 材料與化工 (專業學位)
|
01
|
施劍林
|
無機納米復合材料、低維納米材料
|
02
|
董紹明
|
陶瓷基復合材料設計、制備與評價
|
03
|
陳立東
|
新型熱電轉換材料
|
04
|
宋力昕
|
特種無機涂層與薄膜材料制備及計算機模擬
|
05
|
黃政仁
|
面向工程應用的先進陶瓷材料制備科學和關鍵技術
|
06
|
董顯林
|
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
|
07
|
祝迎春
|
納米生物功能材料,環境與生物功能涂層材料
|
08
|
溫兆銀
|
新能源材料及鋰電池研究
|
09
|
王士維
|
透明陶瓷,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陶瓷成型
|
10
|
朱英杰
|
納米生物材料;新型耐火紙
|
11
|
汪正
|
3D打印材料及精密制造,新型無機材料制備及表征,環境分析化學
|
12
|
黃富強
|
新能源化合物與新奇物性探索;先進納米制備與能源和環保應用
|
13
|
王文中
|
納米催化材料,環境凈化材料,太陽能轉化材料
|
14
|
孫靜
|
納米光催化材料設計與環境凈化
|
15
|
鄭學斌
|
生物醫用涂層材料、高溫腐蝕防護涂層材料
|
16
|
李國榮
|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微器件研究
|
17
|
王現英
|
電催化材料、氫能材料及器件
|
18
|
張文清
|
能源轉換與輸運物理;熱電材料物理;計算材料科學
|
19
|
王根水
|
無機功能材料與器件
|
20
|
陳航榕
|
智能響應納米生物材料;能量轉化納米催化材料
|
21
|
許鈁鈁
|
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的透射電鏡研究
|
22
|
劉宣勇
|
生物醫用材料表面改性
|
23
|
陶順衍
|
熱障涂層與耐磨抗蝕涂層
|
24
|
劉宇
|
化學儲能電池及相關新型能量轉換材料與器件
|
25
|
王東
|
環境友好型功能材料及器件
|
26
|
史迅
|
熱電能量轉換材料與無機塑性半導體
|
27
|
楊金山
|
復合材料功能化,納米材料宏觀有序化及其復合材料
|
28
|
曾宇平
|
結構功能一體化高性能微波介質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
29
|
張景賢
|
電子封裝、智能穿戴和消費電子用陶瓷材料的設計和功能調控
|
30
|
吳成鐵
|
無機生物材料數字化制造
|
31
|
劉建軍
|
計算電化學與電池材料設計;納米催化材料設計
|
32
|
卓尚軍
|
材料的高通量表征技術與應用
|
33
|
楊勇
|
光學薄膜及其應用,用于能源/環境的半導體/貴金屬納米材料與傳感器件
|
34
|
李馳麟
|
新型儲能電池體系和材料
|
35
|
羅豪甦
|
人工晶體與壓電器件
|
36
|
任國浩
|
無機閃爍晶體
|
37
|
許桂生
|
功能晶體材料的生長與應用基礎研究
|
38
|
曾毅
|
無機涂層材料顯微結構表征
|
39
|
劉學建
|
氮化物基白色LED熒光材料的設計、制備和性能研究
|
40
|
蘇良碧
|
激光晶體材料的研究;單晶光纖材料的研究
|
41
|
楊建華
|
能源材料與儲能技術的研究
|
42
|
曾華榮
|
納米功能表征及應用研究
|
43
|
何夕云
|
透明功能陶瓷與器件:電-光陶瓷、微波鐵氧體研制與器件
|
44
|
張濤
|
新能源電池材料及其界面物理與化學
|
45
|
曹韞真
|
功能薄膜材料的研究
|
46
|
李江
|
光功能透明陶瓷(激光陶瓷、閃爍陶瓷、磁光陶瓷、熒光陶瓷等)
|
47
|
俞大鵬
|
新型納米能源材料的制備、顯微結構表征及應用
|
48
|
李偉東
|
古陶瓷研究;硅酸鹽質文化遺產保護
|
49
|
王家成
|
電催化能源材料設計與機理研究
|
50
|
武安華
|
超快光存儲晶體材料的研究
|
51
|
于云
|
低比值導電熱控涂層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
|
52
|
易志國
|
光電新能源材料和智能器件
|
53
|
華子樂
|
納米材料與納米催化
|
54
|
劉志甫
|
高性能陶瓷電介質材料設計、制備及應用
|
55
|
梁瑞虹
|
新型壓電材料與器件,無機有機壓電復合材料,壓電薄膜材料
|
56
|
劉學超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自旋電子材料與器件
|
57
|
劉巖
|
高性能陶瓷連接技術開發與應用
|
58
|
張玲霞
|
納米光(電)催化材料;環境催化材料
|
59
|
孫宜陽
|
基于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新能源材料設計
|
60
|
吳云濤
|
輻射探測材料研究
|
61
|
朱鈺方
|
三維打印生物醫用材料用于組織修復與治療
|
62
|
林慧興
|
新型微波介質材料的設計、表征與應用
|
63
|
錢榮
|
半導體傳感理論與器件
|
64
|
楊松旺
|
鈣鈦礦、染料/量子點敏化等新型太陽能電池研究,鈣鈦礦發光與探測器件
|
65
|
章俞之
|
智能薄膜材料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材料空間環境效應研究
|
66
|
周國紅
|
透明陶瓷及發光材料;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
|
67
|
倪德偉
|
陶瓷基復合材料結構與功能一體化設計、制備與評價
|
68
|
秦鵬
|
太陽能轉換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
69
|
丁棟舟
|
無機閃爍晶體與探測器件
|
70
|
毛小建
|
透明陶瓷制備及工程化應用研究
|
71
|
吳相偉
|
新型能量轉換材料及安全儲能應用
|
72
|
謝曉峰
|
碳吸附與轉換關鍵材料
|
73
|
楊莉萍
|
熱流傳感器研制與應用,反應量熱技術研究,量熱儀研制
|
材料快遞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和碩路585號收發室
郵編:201899
聯系部門:研究生部
聯系人:閆靜怡老師
電話:69906722 Email:yanjingyi@mail.sic.ac.cn
附件: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申請表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博士生政治審查表
中國科學院大學報考博士專家推薦書